2018-2019学年上海青浦区高中二年级(上)期末生物试题
1、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①丙酮酸 ②核苷酸 ③氨基酸 ④脂肪酸.


C.



B. 增加底物浓度会干扰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C. 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用途
D. 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曲线II的顶点不肯定上移
B. 待测试水样需要经过灭菌操作后再测试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
D. 培养基中除去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琼脂和伊红美蓝

B. 结核杆菌
C. 乙肝病毒
D. 蚕豆的根毛细胞
![]() |
B. 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
C. 运动练习可减少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率
D. 运动练习可减少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 |
C. 物质P是二碳化合物 D. 物质R是碳链

B. 过程①②中遗传物质均发生了改变
C. 过程②中不可能出现染色体的复制
D. 过程②中细胞全能性的大小不变
C. 可能测试到32P和35S D. 大多数测试不到32P
B. 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不定向选择
C. 原来的细菌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 长期滥用抗生素后,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新物种
B. DNA分子中A+T的数目肯定等于G+C的数目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D.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e fd

B. 易位
C. 倒位
D. 交叉互换
![]() |
B. 刺激C处,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①处发生了“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D. 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①后,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
![]() |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b点后甘油三酯的分解加快
D. 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激素名字 | 生理用途 |
①抗利尿激素 | 提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
②心房钠尿肽 | 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 |
③肾上腺素 | 使心率加快,心肌缩短力加大 |
④血管紧张素Ⅱ | 使全身细小动脉缩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B.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C.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D.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表现型 | 黄色饱满 | 黄色皱缩 | 白色饱满 | 白色皱缩 |
数目 | 145 | 341 | 350 | 151 |
A.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B.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C.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
D.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
B. 提纯办法是使酶和承载物交联在一块
C. 固定后的酶仍具备酶的活性
D. 固定化酶可以连续借助,提升催化效率
B.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 干细胞技术-定向培养皮肤干细胞用于皮肤移植
D. 植物组织培养-迅速繁殖植物花卉
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O4)对大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的影响。
(1)下列为制作大蒜根尖细胞分裂装片的步骤,步骤正确的是______
①压片后制成装片
②剪取根尖,放入解离液解离8-12min
③用龙胆紫溶液对根尖染色3min
④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min
A.②一③一④一①B.②一④一③一①C.④一②一③一①D.④一②一①一③
(2)借助光学显微镜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察看,在绝大部分细胞中可以看到的结构有______。(多选)
A.核仁B.核膜C.叶绿体D.核糖体
(3)研究小组能在该实验中察看到的细胞分裂图是______。

(4)研究小组发现不同浓度K2CrO4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如图(细胞有丝分裂指数=


比较处置时间为24h和72h,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影响的异同点:______;
使更多细 胞处于分裂期的最好实验处置组合是:______。
胆固醇是人体内的一种要紧的脂质,图1表示脂蛋白的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人体细胞内 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

(1)图1中B代表______成分;密度最低的脂蛋白是______。
(2)由图2剖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并以______方法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的______代谢。
(3)下列不是细胞内胆固醇借助渠道的是______
A.参与组成细胞膜 B.合成性激素 C.合成维生素D D.合成肾上腺素
(4)若某病人体内紧急缺少LDL受体,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______,结合LDL 的功能讲解发生该现象是什么原因。______
(5)从图2剖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______(多选)等 渠道调节胆固醇的含量。
A.抑制控制LDL受体合成基因的表达
B.增加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目
C.提高还原酶的活性
D.抑制乙酞CoA合成胆固醇
E.提高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是一种家族遗传性溶血病,特征是外周血中存在很多的椭 圆形成熟红细胞。现在觉得HE是一组因为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病。如图15是该区域的一个该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8不携带致病基因。(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

(1)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种类为______。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X连锁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X连锁显遗传
(2)Ⅱ-5的基因型是______,Ⅱ-5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不含该致病 基因的细胞有______(多选)。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
(3)Ⅱ-5和Ⅱ-6想再生一个孩子,若孩子已出生,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察看其______形态,从而诊断其是不是患该病;若孩子尚未出生,则可以从羊水中采集少量胎儿的细胞,提取DNA,以______为材料在试管中进行DNA复制,然后通过______方法诊断其是不是患该病。该孩子如果是女生,患该病的概率是______。
(4)Ⅲ12与一正常女人结婚,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下列可能是什么原因______(多选)。
A.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正常女人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D.正常女人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借助微生物分解废纸是一种环保的方法,但废纸中的纤维素分子量大不可以直接进入酵母菌,且酵母菌没办法分解借助环境中的纤维素。为解决这一难点,科学家将纤维素酶基因通过重组质粒 导入酵母菌。其所用质粒及其酶切位点如图1,外源DNA上的纤维素酶基因及其酶切位点如图 2。

(1)图2中的纤维素酶基因作为______,质粒作为______
(2)为使纤维素酶基因可以与质粒有效组合,应使用比较合适的限制酶是______

(3)若质粒被Hindlil限制酶辨别的序列是一AAGCTT一,并在A与A之间切割。请画出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
科学家进一步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图3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4)图3中已导入重组质粒的菌株有______
(5)设置菌株I作为对照,是为了验证______和______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6)将4株菌株分别置于以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其中菌株I、II不可以存活,请讲解菌株II不可以存活是什么原因。______
图1显示了黄瓜叶肉细胞中的部分化学反应。

(1)图1中过程①称为______,此过程发生的场合是______。图1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写出编号)。
(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过程①的反应强度______过程④(填“>”、“<”或“二”)。此时反应过程中需要 的CO2源自______。
(3)在CO2存在条件下,将黄瓜植株从明处移到暗处后,三碳化合物的浓度变化趋势是______,请写出剖析过程______。
增施CO2是提升温室植物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有人发现,伴随增施CO2时间的延长,植 物光合用途渐渐减弱。为探究其缘由,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

(4)由图2可知,常温+CO2处置组在超越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降低,直至低于常 温处置组。此阶段,常温+CO2组的淀粉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_____(“相同”、“相 反”),说明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对光合用途的进行可能有______用途。
(5)由图2可知,在增施CO2状况下,适合升高温度可以______(“提升”、“减少”)光合用途速率。这可能是因为升高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图中支持该假设 的证据是______。
【分析】
②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
③氨基酸组成元素是C、H、O、N;
④脂肪酸组成元素是C、H、O。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常识.
糖类的组成元素:只含有C、H、O三种元素.脂质主要含有C、H、O,有些还含有N、P.蛋白质主要含有C、H、O、N,大多含有S.核酸含有C、H、O、N、P五种元素.
本题是要点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脂质的元素组成,糖类的分类和元素组成,对于有关要点是记忆是解题的重点.
【分析】
故选:C。
在植物细胞壁离别过程中,细胞因为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其吸水能力渐渐升高;植物细胞壁离别复原过程中,细胞因为吸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减小,其吸水能力渐渐降低.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离别及复原,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常识的要素,把握常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常识的互联网结构的能力.
【分析】
B、增加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最适合温度,B错误;
C、由剖析可知,加入化合物x。酶活性减少,因此化合物x对酶活性具备抑制用途,C正确;
D、底物溶液的PH升高,酶活性不肯定升高,因此Ⅱ顶点不肯定上移,D正确。
故选:B。
影响酶活性的原因:温度、PH及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由题图曲线可知,Ⅰ和ⅡⅡ的自变量是不是加入化合物x及温度变化,与Ⅰ相比,Ⅱ加入化合物x,酶活性减少,说明x抑制酶活性;Ⅰ和Ⅱ曲线表明化合物x不影响酶的最适合温度。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影响酶的活性的原因,把握常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常识互联网,并结合题图曲线进行推理、判断。
【分析】
B、要测试水体中大肠杆菌是不是超标,待测试水样不可以进行灭菌处置,B错误;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C正确;
D、培养基中除去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琼脂和伊红美蓝,用于鉴别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B。
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洗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防止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防止已经灭菌处置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离别与培养的有关常识,需要考生可以学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识记培养基配置过程中的有关需要注意的地方,明确测定的对象不可以进行灭菌处置。
【分析】
B、结核杆菌细胞中含有tRNA,B错误;
C、乙肝病毒不可以合成蛋白质,其中不含tRNA,C正确;
D、蚕豆的根毛细胞能合成蛋白质,因此含有tRNA,D错误。
故选:C。
剖析题图:图示为tRNA,其用途是辨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本题结合图形解析,考查RNA的有关常识,需要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等入门知识,能正确剖析题图,再依据题干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
CD、对比a和c组可知,运动练习可减少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率,C正确;D错误。
故选:C。
剖析题图:a和b表示静止时产生乳酸的量,c表示对照组运动后产生乳酸的量,d表示练习组运动后产生乳酸的量。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常识,需要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种类、过程及场合等入门知识,能结合所学的常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
B、循环M为三羧酸循环,B正确;
C、物质P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
D、物质R是氮链,D错误。
故选:B。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用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因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类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
本题考查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常识要素,把握常识间内在联系,形成常识互联网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常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是考试大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分析】
B、①②过程中遗传物质都没发生改变,B错误;
C、②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中不可能出现染色体的复制,C正确;
D、②为细胞分化过程,伴随细胞分化程度的升高,细胞全能性变小,D错误。
故选:C。
剖析题图: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状况,其中①是有丝分裂,可以使细胞的数目增加;②是细胞分化,可以使细胞的类型增多。
本题结合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状况图,考查细胞分化、细胞有丝分裂等常识,需要考生学会细胞分裂、分化的有关常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字,再结合所学的常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
故选: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合成(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该过程的控制者是噬菌体的DNA,材料、酶、能量等均由细菌提供)→组装→释放.
本题考查噬菌体的繁殖过程、DNA半保留复制等常识,需要考生学会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尤其是“注入”和“合成”步骤,需要考生明确注入的是什么,合成时的模板、材料、酶、能量等分别是由哪个提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DNA复制方法是半保留复制,再结合题干答卷.
【分析】
B、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
C、原来的细菌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C正确;
D、长期滥用抗生素后,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发生进化,但没出现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看法: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用途,种群产生分化,最后致使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有关常识,需要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会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常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
故选:C。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用途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用途。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用途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用途。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一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常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免疫的种类,困难程度不大。
【分析】
B、DNA分子中A+T的数目不肯定等于G+C的数目,B错误;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正确。
故选:B。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特点,需要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学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常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分析】
故选:B。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种类: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比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由于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非常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病人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成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紧急的智商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因为一段染色体缺失导致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地方颠倒了180度,导致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如女人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地区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常常发生如此的变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种类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是简单题。
【分析】
B、刺激C处,开心不可以从D传递到E,不可以使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错误;
C、①处突触后膜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③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法进入突触间隙,与①处受体结合产生开心,致使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据图剖析:图甲中,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图乙中,E表示突触前神经元,D表示突触后神经元;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小泡。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开心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开心在突触处的传递特征,提升常识的迁移能力。
【分析】
B、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判断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不然葡萄糖的含量会继续降低,B正确;
C、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判断甘油三酯转化葡萄糖速率加快,C正确;
D、胰岛素具备减少血糖含量有哪些用途,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最低,D错误。
故选:D。
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用途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用途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常识,需要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学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功能及相互关系,同时能理论联系实质,运用所学的常识合理讲解日常的生物学问题。
【分析】
B、心房钠尿肽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而起到减少血压有哪些用途,B正确;
C、肾上腺素能使心肌缩短力加大、开心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因此是一种用途快而强的强心药。肾上腺素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C错误;
D、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哪些用途下,水解产生的多肽(八肽)物质。血管紧张素Ⅱ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用途于外周血管,使静脉缩短,回心血量增加,用途于中枢,引起渴觉,D错误。
故选:B。
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备要紧调节用途的物质,叫做激素;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其微小,一般每百毫升血中只有几微克,但它们所产生的调节用途却很显著,特别对于新陈代谢、成长发育和生殖等基本生命活动来讲,激素调节有哪些用途是必不可少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血压及其调节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是中档题。
【分析】
B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AC之间的浓度(如B点),B正确、C错误;
D、因为在单侧光用途下,成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所以d点对应的浓度不可能为C,D错误。
故选:B。
剖析题可知,单侧光引起成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即从d向e移动;故在尖端下一段e侧成长素浓度高于d侧;二者都是促进成长,e侧成长素浓度高促进成长快,d侧成长素浓度低促进慢.
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成长是什么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列要点,并能运用所学常识做出适当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分析】
B、由剖析可知,两者不完全连锁,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由A项剖析可知,A与b连锁,C错误;
D、由A剖析可知,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且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坐落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离别而离别,同时坐落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AaBb与aabb杂交,假如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率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为黄色饱满、黄色不饱满、白色饱满、白色不饱满,由表格信息可知,四种表现型比率不是1:1:1:1,而使两多两少,因此2对等位基因坐落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离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条件,掌握依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率推断两对等位基因的地方和遵循的遗传规律。
【分析】
B、提纯办法是使酶和承载物离别,B错误;
C、固定后的酶仍具备酶的活性,C正确;
D、固定化酶可以连续借助,提升催化效率,D正确。
故选:B。
(1)固定化酶技术和固定化细胞技术
①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
a、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办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块形成的仍具备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况用途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离别,可被反复用。
b、制备固定化酶:现在,制备固定化酶的办法主要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等。吸附法的显著特征是工艺方便且条件温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交联法是借助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在酶和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得到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
c、应用:固定化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家的平时生活、医院、工业等方面。比如,固定化酶在新型青霉素的生产中具备要紧用途。
②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
a、固定化细胞技术:通过各种办法将细胞与肯定的载体结合,使其仍维持原有些生物活性,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固定化。
b、细胞固定化的办法:
1′吸附法:是制备固定化动物细胞的主要办法,此法也可制备固定化植物细胞,它既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泡沫塑料的大孔隙或裂缝之中,也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中空纤维的外壁上;
2′包埋法:是指将细胞包埋在多空载体的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办法。其中,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化办法,它所用的载体主要有琼脂、海藻酸钠凝胶、角叉菜胶、明胶等。
c、固定化细胞技术的优点:可以取代游离的细胞进行发酵,生产各种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离别提纯和固定化技术,意在强化学生对有关常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分析】
B、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大的作用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将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B正确;
C、干细胞具备增殖分化能力,则定向培育皮肤干细胞用于皮肤移植,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能迅速繁殖植物花卉,即微型繁殖技术,D正确。
故选:A。
试管动物和克隆动物的比较:
| 试管动物 | 克隆动物 |
生殖方法 | 有性生殖 | 无性生殖 |
技术方法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
遗传规律 | 遵循 | 不遵循 |
本田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解题时应该注意试管动物是有性生殖,而克隆动物是无性繁殖,困难程度不大。
21.【答案】B AB B 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不同的地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置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置72h的大蒜根尖高) 25mg/L的K2CrO4,处置24h
【分析】
解:(1)制作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即②一④一③一①,故选:B。
(2)借助光学显微镜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察看,因为大多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因此在绝大部分细胞中可以看到的结构有核仁和核膜,故选:AB。
(3)察看图示的四幅图形,有丝分裂可以看到的是B,其他都是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故选:B。
(4)依据曲线图剖析,处置时间为24h和72h,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影响的异同点:
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
不同的地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置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置72h的大蒜根尖高)。
使更多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最好实验处置组合是:25mg/L的K2CrO4,处置24h。
故答案为:(1)B
(2)AB
(3)B
(4)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不同的地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置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置72h的大蒜根尖高)
25mg/L的K2CrO4,处置24h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因变量是有丝分裂细胞数、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细胞数,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促进、促进。
本题考查了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处置对某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剖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困难程度适中。
22.【答案】蛋白质 乳糜微粒CM LDL受体 胞吞 脂质 D 上升 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每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 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少LDL受体,胆固醇则没办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ADE
【分析】
解:(1)图1中B代表蛋白质成分;密度最低的脂蛋白是乳糜微粒CM。
(2)由图2剖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并以胞吞方法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的脂质代谢。
(3)肾上腺素是氨基酸衍生物,无需脂质做材料,因此不是细胞内胆固醇借助渠道。
(4)若某病人体内紧急缺少LDL受体,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其缘由是: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每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 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少LDL受体,胆固醇则没办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5)从图2剖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抑制控制LDL受体合成基因的表达、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提高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三方面调节胆固醇的含量。
故答案为:(1)蛋白质 乳糜微粒CM
(2)LDL受体 胞吞 脂质
(3)D
(4)上升 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每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 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少LDL受体,胆固醇则没办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5)ADE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要紧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与脂质合成的车间。
据图剖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法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降低来源来源,增加其去路。
本题考查脂质代谢的有关常识,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常识与看法,通过比较、剖析与综合等办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讲解、推理,做出适当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答案】C Aa CD 红细胞 脱氧核苷酸 基因测试 AC
【分析】
解:(1)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种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因为Ⅱ-5的爸爸不患病(aa),所以其基因型是Aa;Ⅱ-5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有次级卵母细胞或卵细胞。
(3)Ⅱ-5(Aa)和Ⅱ-6(aa)想再生一个孩子,若孩子已出生,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察看其红细胞形态,从而诊断其是不是患该病;若孩子尚未出生,则可以从羊水中采集少量胎儿的细胞,提取DNA,以脱氧核苷酸为材料在试管中进行DNA复制,然后通过基因测试方法诊断其是不是患该病。该孩子如果是女生,患该病的概率是。
(4)Ⅲ-12(aa)与一正常女人结婚,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下列可能是什么原因有: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正常女人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即与孩子的爸爸妈妈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有关。
故答案为:(1)C
(2)CD
(3)红细胞 脱氧核苷酸 基因测试
(4)AC
遗传系谱图剖析:因为Ⅱ-8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后代Ⅲ13和Ⅲ14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5不患病,判断该病的遗传种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题通过遗传系谱图为背景,主要考查遗传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剖析遗传系谱图,找出有关信息,依据有关常识解决问题。
24.【答案】目的基因 运载体 HindⅢ和PstⅠ Ⅱ、Ⅲ、Ⅳ 质粒DNA 酵母菌基因组 纤维素 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致使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没办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借助的碳源
【分析】
解:(1)图2中的纤维素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质粒作为运载体。
(2)为使纤维素酶基因可以与质粒有效组合,可使用的不一样的限制酶组合,使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以预防自己环化,应使用比较合适的限制酶是HindⅢ和PstⅠ。
(3)若质粒被Hindlil限制酶辨别的序列是一AAGCTT一,并在A与A之间切割,则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为:
(4)由图3剖析可知,已导入重组质粒的菌株有Ⅱ、Ⅲ、Ⅳ。
(5)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质粒DNA和酵母菌基因组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即普通酵母菌不可以够借助环境中的纤维素。
(6)将菌株Ⅰ、Ⅱ、Ⅲ、Ⅳ分别置于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其中菌株Ⅰ、Ⅱ不可以存活。菌株II不可以存活是什么原因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致使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没办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借助的碳源。
故答案为:(1)目的基因 运载体
(2)HindⅢ和PstⅠ
(3)
(4)Ⅱ、Ⅲ、Ⅳ
(5)质粒DNA 酵母菌基因组
(6)纤维素 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致使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没办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借助的碳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得:办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借助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含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依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办法也不同。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办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办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测试与鉴别:分子水平上的测试:①测试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不是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测试目的基因是不是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测试目的基因是不是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别:抗虫鉴别、抗病鉴别、活性鉴别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及微生物的培养等有关常识,需要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等,学会各步骤中的有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常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答案】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①② < 植物呼吸用途和外面环境 上升 光反应没办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 相反 抑制 提升 高温+二氧化碳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二氧化碳组,可溶性糖相反
【分析】
解:(1)据图1剖析可知,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即糖酵解阶段,该过程发生的场合是细胞质基质。图1中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①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②可以产生ATP。
(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光合用途大于呼吸用途,所以过程①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强度小于光合用途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合成。此时光合用途小于的二氧化碳源于自己呼吸用途产生的和外面环境吸收的。
(3)将黄瓜植株从明处移到暗处后,光反应停止,光反应没办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所以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
(4)据图2剖析,左图中常温+C02处置组在超越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降低,直至低于常温处置组;而图2中29天后,常温+C02组淀粉含量反而增加,据此推断光合速率降低可能是因为淀粉积累过多对光合用途的进行了抑制。
(5)依据图2中左图可知,高温+C02组的净光合速率在36h前都是最高的,说明在增施C02状况下,适合升高温度可以提升光合用途速率。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而可溶性糖相反,可能是由于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很多积累对光合用途的抑制。
故答案为:
(1)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①②
(2)<植物呼吸用途和外面环境
(3)上升 光反应没办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
(4)相反 抑制
(5)提升 高温+二氧化碳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二氧化碳组,可溶性糖相反
据图剖析:图1中,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④是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图2中,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不是用二氧化碳处置和处置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左图显示高温+C02处置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置36小时时最高;中图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迅速减少,然后不断升高,每个处置时间下,常温+C02处置的淀粉含量最高;右图显示高温+C02处置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置36小时时最高。据此剖析作答。
解答本题的重点是拥有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剖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